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漢字文化的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引言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是基礎,也是公認的難點。提高對外漢字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環節。由此而來,對外漢字教學研究也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到了90年代逐漸受到重視并在教與學各方面的研究中取得很大進展,2000年之后的漢字教學研究又升上一個新的臺階。
本文所討論的時間范圍是2000年至2012年12月(包括2000年)。本文搜集研究成果的方法是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對外漢字”為關鍵字進行精確匹配查詢;共查詢到186篇論文,經過仔細的辨別審查,共有179篇符合內容要求的論文成果。在綜合考量各大刊物學術含量與科學性的基礎上,共甄別篩選出57篇學術論文作為本文分類綜述的內容和依據。
2.成果述評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教學行為產生都是由三個關鍵要素(教學者、學習者、教學內容)和兩個基本的過程(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構成。教學的研究也大致從這五個方面展開。對外漢字的教學者指從事對外漢字教學的教師,學習者指母語非漢語語言的學生,教學內容也就是漢字(包括漢字的識讀與書寫)。與20世紀相比,在這五個方面上,2000年以來的對外漢字教學研究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嘗試和探索,從而使對外漢字教學的體系更加完備、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2.1教學者――提高漢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
對外漢字教學要求教師具有基本的學科素養、專業能力和教學本領,因此在如何培養具有對外漢語教學水平專業教師的問題上,有的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洪、洪云(2011)《關于對外漢字教學課程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2.2學習者――留學生主體差異的研究
學習者的主體差異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是越來越集中,主要包括對學生文化背景和認知能力的研究。
2.2.1強調區分“漢字文化圈”和“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文化背景
如史跡(2012)《論歐美學生的漢字認知與漢字應用》、張秋紅、陳鶴(2011)《淺談地方高校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初級階段的對外漢字教學設計》。
2.2.2重視學生的認知能力
隨著認知心理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傳播和應用,對外漢字教學也開始將認知心理學的原理遷移到研究之中,通過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來提高學習的效果。如王建勤、趙金銘(2005)《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展模擬研究――基于自組織特征映射網絡的漢字習得模型》。
2.3教學內容――漢字本體的研究
對外漢字的教學內容是漢字。教學內容的研究主要是指漢字的本體研究,通過對漢字本身特點的把握,將其運用到教學之中。如李寶貴(2004)《對外漢字教學與漢字規范問題》、沙宗元(2011)《對外漢語教學所用獨體字及其構字狀況分析》。
2.3.1本體研究重點之一:對規范性標準用字的多方面考察
漢字本體研究的對象大多是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等規范性標準和《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等高頻字表所選用的漢字基礎上進行的。如上文提到的沙宗元(2011)《對外漢語教學所用獨體字及其構字狀況分析》。另外還有王曉光(2002)《在甲級字解析基礎上的對外漢字教學構想》、陳建萍(2008)《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支點’――以漢語水平等級大綱甲級字解析談‘支點字’構建》。
2.3.2本體研究重點之二:對漢字主體――形聲字的考察
形聲字作為漢字的主體,自然也是對外漢字教學的重點,這也由此導致了學界對形聲字研究的熱切。如萬業馨(2000)《略論形聲字聲旁與對外漢字教學》、李蕊(2005)《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形聲字表義狀況分析》。
2.4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研究主要指教學原則、方法及策略等的研究。
2.4.1教學原則
2.4.1.1意識到教學過程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如田艷(2009)《關于對外漢字教學層次性原則的思考》、潘先軍(2005)《論對外漢字教學的層次性》。
2.4.1.2字詞關系的處理。關于對外漢字教學的基本單位采取“字本位”還是“詞本位”的指導原則的爭論一直比較受關注。最近,施正宇等學者在字詞關系的處理問題上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運用認知規律和心理學以及傳統的文字學原理,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在字詞的聯系上找方法。如施正宇(2008)《詞?語素?漢字教學初探》。
2.4.1.3認寫關系的處理。針對傳統的“認寫同步”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的弊端,學者們主張“認寫分流”。如江新《“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李蕊、葉彬彬(2012)《語文分進的對外漢字教學模式初探》。
2.4.2教學方法和策略
2.4.2.1筆劃教學。如王漢衛、蘇印霞《論對外漢語教學的筆劃》,何洪峰《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筆劃組合方式辨字”問題》。
2.4.2.2部件教學。如殷凌燕(2004)《論對外漢字教學中的部件教學》、梁彥民(2004)《漢字部件區別特征與對外漢字教學》、曹婧一(2011)《漢字的構型分析與對外漢字教學策略》。
2.4.2.3偏旁教學。如李大遂(2002)《簡論偏旁和偏旁教學》。
2.4.2.4運用漢字理據性及系聯法教學。①現代漢字理據性教學法。如李寶貴(2005)《漢字理據性與對外漢字教學》、趙妍(2006)《現代漢字的理據性與對外漢字教學》、姚敏(2011)在《現代漢字理據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等。②系聯教學法。系聯法漢字教學是在漢字理據性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對漢字理據性理論的進一步發揮和利用。它是在幫助學生認識到形聲字的聲旁和形旁都有理據可循的前提下,進一步將聲符和形符作為一個整體結合起來進行系聯,從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漢字。如杜麗榮(2004)《“系聯法”對外漢字教學研究》、李蕊(2009)《漢字學習策略的介入性研究》
2.4.2.5其他方法和策略。這一階段的學者還提出了其他方法和策略,如潘先軍(2000)的《漢字計算機輸入與對外漢字教學》、黃雪梅(2004)的《關于聯想式對外漢字教學法的構想》、李香平(2006)的《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新說文解字”評述》。
以上方法和策略并不是絕對的對立與排它,在對外漢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將其結合在一起共同使用,也可以僅僅使用某幾種,同時在漢字教學的不同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選取某一種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法,其他作為輔助教學法。
2.5學習過程
從對教師主體的研究擴展到對學生主體的研究,從對教師的教學過程的關注擴展到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是近年來對外漢字教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轉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的理論來源主要有認知心理學、中介語理論和偏誤分析理論,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影響學生學習習得因素的研究和偏誤分析研究。
2.5.1影響學生習得因素研究。如王駿(2009)《留學生漢字習得的相關因素研究》。
2.5.2偏誤分析研究。如張曉濤(2005)《非漢字文化圈學生漢字認讀偏誤及對策研究》。
3.結語
十余年來的對外漢字教學研究產生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而且很多學者能夠在做好漢字本體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具體的教學實踐經驗與時展緊密聯系,推陳出新,抓住學術前沿問題,借用認知心理學、中介語等理論,使研究的對象更廣泛,內容更細致,成果更深入。除此之外,科學實驗的比重增多:很多研究都是在提出假設的前提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避免了空泛的猜想,也使得研究成果更加科學、精準、有說服力。在看到這些可喜的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目前對外漢字教學研究相對于詞匯、語法等研究來說懸殊太多。我們期待著未來的幾年、十幾年對外漢字教學研究能夠有更蓬勃的發展勢頭,并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大遂.對外漢字教學發展與研究概述[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2):41-48.
[2]李大遂.對外漢字教學回顧與展望[J].渤海大學學報,2007,(2):58-62.
[3]潘先軍.近四年對外漢字教學研究述評[J].漢字文化,2003,(3):58-62.
【關鍵詞】漢字;熱播;教育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實驗稿原來主要在第一學段提出這樣的要求,新課標則強調漢字識字和寫字的教學應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
漢字書寫的教學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漢字教育的理念亟待加強,不能簡單地把識字寫字的學習當作閱讀、寫作的附庸。要看到學生學習寫字的過程,就是學生規范意識、書寫技能、習慣、性格養成的過程,更是體會和認識民族文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審美感受能力。為了防止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退化,需要進一步加強漢字教育。
第一,樹立書寫規范漢字的意識。
規范漢字簡單地說是國家頒布的符合規范標準的漢字。與規范漢字對立的是不規范漢字,主要包括繁體字、異體字、俗體字等。2000年10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同時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范漢字?!?012年10月,國家財政部和教育部將《新華字典》納入“國家免費提供教科書范疇”,要求從2013年春季學期開始,為全國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免費提供《新華字典》。
現在的初中生普遍存在著漢字書寫不規范,潦草,有的甚至無法辨認的現象。隨意翻開學生的作業本,會發現許多學生的字寫得歪歪扭扭,龍飛鳳舞,無論從字的間架結構還是從筆畫筆順上看,都不符合規范漢字的書寫要求。不少初中生沒有認識到使用不規范漢字的危害性,甚至出于“好奇求新、媚俗從眾”的心理,他們在QQ或其他網絡交流區大量使用不規范漢字,如字母代碼、網絡新造字或繁體字等。
第二,普及書法教育。
在互聯網盛行的今天,還有多少人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教育部于2011年、2013年先后印發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和《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中小學要開設書法教育課程。2011年8月教育部專門發出關于加強書法教育的通知,要求明確寫字的基本要求,并且把有關任務落到語文課里。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前夕,教育部又再次發出通知,要求從今年春季學起書法教育將納入教學,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要求學校在重視學生掌握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的同時,必須繼續強調學生寫好漢字的重要性。
學習書法重在書寫實踐,要落實學生的書寫時間,為了把寫字教學落到實處新課標還明確規定了書寫練習的時間“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初中階段還要關注學生基本行楷字的書寫和對名家書法作品的臨摹。
通過書法教育引導學生認真對待每一次書寫實踐,及時引導學生,在書法練習中幫助學生養成正確書寫的姿勢,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技能。另外,不能簡單地將書法教育理解為單純地寫字。加強書法教育,既要在技法上下工夫,也要重視書法在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方面的作用。通過書法教育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他們內心對漢字美的認同,讓學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時,不再提筆忘字。
第三,不可缺失的文化意識。
漢字是記錄漢語言的書寫符號,是特色獨具的文化符號系統。漢字從本身內容到形式都標志著中國文化鮮活的存在,是屬于全人類的十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一個漢字都有產生的來源,背后都有生動的故事。比如,和‘玉’有關的漢字都有一個‘王’字邊。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漢字本身有常用字、次常用字、生僻字。透過漢字的表面形式探尋這種古老文字的豐富的人文底蘊,了解漢字中保留的傳統文化積淀,有助于我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字形。比如,很多學生容易弄錯“衤”和 “礻”字旁,它們的區別就在于是“一點”還是“兩點”。告訴學生:“‘衤’是‘衣字旁’,只要跟‘衣’有關的都是‘兩點’。而‘礻’一般與‘祈禱’‘祭祀’一類的活動有關?!绷硗?,漢語中有些詞雖然現在很少用,卻是古代生活中和禮儀中的常用詞,學習這些漢字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漢文化的過程。比如成語從字面上不容易理解,如果對成語本身涉及的文化常識不了解,那么對其寓含的引申義和比喻義更會不得而知,更加談不上書寫正確了。
漢字教育不能脫離漢字的文化根基,只有讓學生認識到漢字反映了大量的文化氣息,才能引導學生探究漢字字形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美,將漢字的文化內涵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漢字教育的開展要使學生正確掌握漢字的字形和書寫技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青少年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 漢字聽寫大會的經濟思考 關于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的理性思考 由央視漢字聽寫大會引發的思考 偶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漢字英雄》的傳播學解讀 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想到的 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大陸傳播學書籍出版與傳播學發展探討 淺析《漢字英雄》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審視“漢字聽寫大會”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文字的情感記憶 “性格塑造教育”捧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冠軍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再看語文教育方向 我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潑冷水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唯一授權圖書出版等 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想到振興口算的策略 淺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成功與不足 傳播學在中國遭遇的困境 關于中國傳播學教育的幾個問題 科學傳播學在中國的興起和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吳燕莛,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2,77,70.
[3] 張騁.“娛樂至死”還是“娛樂救亡”――對波茲曼《娛樂至死》的批判性解讀[J].當代文壇,2013(01):35-38.
[4] 陳令儀.論娛樂類電視節目“寓教于樂”的功能與作用――以《天天向上》節目為例[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02-104.
關鍵詞:字源文化 識字教學 教學策略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提出小學階段學生要正確書寫并掌握一定的漢字,更要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愿望。但縱觀小學識字課堂,有很多不足之處:教師死板教學、學生機械記憶;識字教學過程枯燥乏味,識字效率低。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探尋有效的識字法,字源識字法是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讓漢字變成一幅畫,一個故事,學生因形識字。我國已有大批教師和學者對字源識字法進行了嘗試,也取得了成效。但有關識字教學中字源融入較少背后原因的研究還較少。本文以如何在小學識字教學滲透字源文化為研究目的,分析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現狀及其字源文化融入較少的原因。從字源識字的理論和規律入手,探索字源識字的教學方法。望能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一、當前識字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的識字教學在很多方面獲得了成功,但仍有不足的地方,教師教學往往帶有功利性和片面性,忽視漢字構字規律,給學生學習漢字帶來很多困難,下面結合對小學識字教學的課堂觀察及識字作業的分析,談談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混淆同音字和形近字,錯別字嚴重
漢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從甲骨文到楷書,由圖形不斷演變成方塊字符號。而且漢字數量龐大,結構復雜,從《新華字典》中可看出,不同結構的筆畫之多,同音、同義的字更是數量之大。低年級學生記憶、思維等心理能力發展還不成熟,靠機械識字記住字音和字形,不理解漢字的意思,容易混淆同音字和形近字,導致寫錯別字的現象,例如“辨―辯、采―彩、灸―炙”。正是漢字的復雜性加上低年級學生不成熟,導致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困難重重。
(二)識字教學方法的機械單一
學生的錯別字嚴重,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分不開的。識字教學要遵循字的音、形、義相結合的規律,但小學教師在實際的識字教學中把能正確默寫出生字詞作為檢測識字效果的標準,經常采用抄寫、聽寫的鞏固形式。教師在識字教學中經常采用“集中識字”的方法,一般是讀音、字形、組詞這樣的步驟,這種方法機械單一,忽視學生實際需要。
(三)字源識字教學中字源文化應用較少
通過實際的課堂觀察,小學語文教師很少運用字源識字法,經常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讓學生讀,導致學生識字不容易形成系統的印象。例如一節識字課,學習蝴蝶、螞蟻、蜻蜓等詞語,教師采用的是個人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朗讀方式,字音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就忽視了音形義的整合。
賈國鈞提出字源識字法是根據漢字的結構和演變規律,運用漢字的音、形、義的關系進行識字的方法[1]。漢字是古人根據生活需要創造出來的,每一個字的出現都有依據。主要表現是“六書”,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假借、轉注造字方法,運用字源識字方法能夠開發學生思維,建立起漢字的音、形、義之間的聯系。
二、識字教學中字源文化融入較少的原因
漢字是我們民族步入文明時代的標志,體現祖先們審視世界萬物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應該在課堂中完成漢字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但字源識字教學法教師在課堂上卻運用甚少,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字源識字教學資源的缺乏
字源文化融入識字教學可以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但是因為缺乏與課本相配備的字源識字資料和課件,教師在課堂上的對字源的運用較少。網上也有關于字源識字網站,如劉翔等人創建的字源識字資源平臺、漢字叔叔創設的古漢字網站,但是資料信息比較零散,加上教師制作字源課件也耗費時間。所以,創建多種版本的字源資料,開發網上共享課件,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師字源文化知識欠缺,教學資源開發能力有限
甲骨文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對古代漢字文化充分了解,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知識技能水平有限,有些教師由于平時掌握的字源知識較少,或沒有時間去閱讀甲骨文方面的書籍,加之字源識字法需要熟練地掌握多媒體的運用、融入字源文化的技能,這就是字源識字教學法在課堂上難以得到普及的直接因素。
(三)師范教育課程對字源文化及其在識字教學中應用重視不夠
小學教師識字教學課堂中很少采用字源識字教學法,究其原因是小學語文教師大多是師范專業,在大學課程中,很少的系統講授關于字源文化方面內容,在如何把甲骨文運用到小學課堂上的方法的課程更是少之又少,這讓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在課堂上融入字源文化時缺乏了理論基礎。
三、增加字源文化融入識字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一)字源文化融入識字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字源識字融入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是可行的,我通過對象形、會意、形聲等造字法的分析,利用漢字圖像性和表意性特點,提出了字源文化融入的策略和方法。
1. 認識象形字,了解漢字的起源。
關鍵詞:漢字形體美重要性 低學段 教學方法 探究
一.小學生漢字形體美探討的重要性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教師就必須重視小學生漢字形體教學。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就應該是以“讀”、“寫”為主的教學目標要求,同時也要進行“美感教育和審美情趣培養”更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雖然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們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漢字的重要性,但即便是如此,仍舊有許多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直至大學畢業,對漢字的認識都停留在淺薄的“會寫”階段,好與不好卻是另當別論,完全忽略了漢字的形體美的重要性。接下來我們根據漢字本身的特點,來簡單談談關于小學綜合素質教育的培養,其中不能夠忽略漢字形體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1.漢字形體美具有哲理辯證性。漢字的形體美本身就具有辯證統一性,比如:運筆上的輕與重、緩與急、提與按;墨色中的濃與淡、枯與濕,線條上的長與短、斷與連、粗與細,結構上的大與小、欹與正,形體上的方與圓、胖與瘦,甚至還有章法中的疏與密等諸多對立的矛盾關系。如果學生在漢字的書寫上能夠認識和體會它的形體美,并重視形體美的培養,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漢字認識的積累,還能夠逐漸使學生在漢字形體美的學習中學會運用辨證思維的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學習以及生活上的其他問題。
2.漢字形體美本就是一副優美的畫作。漢字的形體具有流暢、溫婉、豪邁、氣勢磅礴等特點,優美的漢字形體就宛如一副畫卷 ,引人入勝;流暢的漢字形體給人一種輕快愉悅的心情;氣勢恢宏的漢字形體更是作者性格的細致刻畫。從漢字的形體中我們就可以了解一個學生的性格以及習慣,比如:就夠整潔的漢字就會讓老師覺得這個學生做事情井井有條,那么漢字寫的歪七倒八的,老師很自然的就覺得這個學生做事沒有條理性,這就很大程度的影響了學生的漢字形體給人的第一印象,也就是管理上所f的“首因印象”。所以,從小學低學段就應該培養學生對漢字形體美的認識,注重漢字形體的表現形式,培養學生養成漢字書寫的良好習慣。
3.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的源遠流長,漢字形體美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對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中科院院士吳全德教授在中央教育電視臺播放的《親子書法課堂中》說到:“毛筆書寫是三維的,兒童學習書法可以開發兒童的智力素質?!毙W生漢字書寫的內容廣泛,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以及了解更多知識和文化,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學習漢字形體美的收獲是廣泛多樣的。
因此,多開展漢字形體美的教學或者優美的漢字形體展示,讓學生在漢字的形體美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只有培養學生對漢字形體美的認識和運用,讓學生在漢字上也可以以優美的畫卷展示其學習成果,才能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漢字形體美教學方法探究
空有認識和了解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實的展示漢字的形體美,就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必須幫助學生培養漢字的書寫,注重漢字形體美的表現形式,以有效的方法來教導學生在漢字形體美上的刻畫。
1.以動畫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喜歡動畫里的故事情節,如果將動畫片和漢字教學有機結合,將漢字的書寫方法以合適的動畫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動畫的世界里認識和了解漢字形體的重要性,學會欣賞漢字的美,并獲得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有益信息,從中體驗漢字學習的樂趣。而且動畫片中許多常見的事物和形象深刻的漢字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學生研究的興趣。老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動畫片中漢字的表達方法,自己動手描繪一幅漢字相關的繪畫作品。從生動、形象、有趣的漢字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采用動畫片演示法對激發學生創作思維和興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講故事的漢字形體學習方法。學習趣味法源于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故事趣味法教學,可以使學習漢字的學生對漢字的形體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的探索。漢字教學教師通過以幻燈片演示不同書法家成長的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畫面。比如:顏真卿“拜師學書”、虞世南“睡前練書”歐陽詢“流連觀碑”。當學生了解這些偉大的楷書家學習成長的艱辛歷程后,便對書法家習書與做人成長經歷有了深刻記憶和感觸。并對他們產生一種欽佩和敬仰的態度,愿意以他們為榜樣。因此,漢字教學過程中采用趣味故事法也能幫助學生認識漢字的形體美。
3.實踐指導教學法----書體臨摹。傳統的漢字教學“寫”的方法便已經運用了書體臨摹法且一直沿用至今,漢字教學的老師大多也都采用臨摹描述法來作為實踐指導的教學方法。現代漢字教師必須結合當代學生的心里因素來教授臨摹方式,即由摹習過渡為對臨是學生普遍接受的學習過程,符合由易到難的學習原則。隨著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字體臨摹也應經有傳統的單一漢字個體臨摹演變為對漢字文學和歷史的臨摹,從內容上也變得豐富多彩,更能提高學生臨摹漢字的興趣。且臨摹內容多為詩歌典籍,甚至還有一些有趣的歷史文人小故事,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靈活的認識漢字的形體帶來的美感,還能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以及文化知識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