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字文化的介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漢字不僅承擔了語言的交際功能,還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我們教授漢字課程,不僅僅是教留學生學習文字,更重要的是了解漢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同時,漢字文化教學也促進了對外漢字教學的開展。從漢字文化角度講解漢字,可以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增加留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一.漢字文化教學的意義
1.增強學習漢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漢語也不例外。留學生在學習漢字時,常會被漢字復雜的形體、相似的讀音困擾。常會因為枯燥、無趣的記憶產生厭煩情緒。教學者從漢字文化角度出發,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漢字。大多數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充滿興趣,我們在開展漢字教學時應該旁征博引,增加漢字課堂的生動性。通過趣味的故事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更好的識記漢字。
2.提高書寫漢字的正確率
漢字形體復雜,形近字、同音字多,留學生在學習中死記硬背,枯燥的記憶,導致書寫漢字的正確率低。這都是由于留學生對漢字的結構認識不清,缺乏漢字形義關系的理解。從漢字文化角度出發,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漢字結構的認識。適當的講解漢字的造字理據,從漢字的部件、結構入手,優化學習過程。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對漢字形音義關系的掌握。從意義上區分漢字形體的差異,對形近字進行歸納,提高書寫漢字的正確率。
3.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傳播文化是語言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漢字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我們開展漢字教學的同時結合文化知識的講解,不僅可以促進對外漢字教學的開展,還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要準確的掌握漢字,必須了解漢字所屬的文化。如果單純的分析漢字結構、漢字形體,就無法深入了解漢字的魅力,不能掌握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所以,加強漢字文化的教學,在漢字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二.漢字文化教學的原則
1.適用性原則
由于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我們開展漢字文化教學時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文化信仰,兼容并包。開展課堂教學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了解學生的文化信仰,這樣有助于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比如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動機,設置相應的文化知識,有目標性的提升學習效果。還可以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吸收文化知識。而對于有特殊信仰的學生來說,我們要避免一些文化禁忌,尊重他人文化,兼容并包。堅持適用性原則,可以更好地開展漢字文化教學。
2.階段性原則
學習是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層次性的。漢字文化教學應該把握階段性原則,循序漸進的開展對外漢字教學。在初級階段,要求學生對漢字的形體、結構有初步的認識。介紹漢字的來源和發展,通過動態的圖形和趣味的故事,減少學生對漢字的陌生感。對于掌握一定數量漢字的中高級段學生來說,可以開展更加豐富的教學活動,比如漢字游戲、部件組合等多種方式將文化信息融入課堂教學。可以開展更加深入的文化教學,介紹中國風俗習慣、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等。堅持階段性原則,可以更好地的開展漢字文化教學。
3.得體性原則
漢字文化教學是漢字教學的一部分,起到輔助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記漢字。開展漢字教學不能本末倒置,我們要把握漢字文化教學的度和量。首先課堂時間有限,我們在傳播文化知識時,不能占用過多時間,應該恰當的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以服務漢字教學為核心。其次,漢字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講解漢字文化要突出重點,切合教學目標。我們可以選擇學生易于接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內容,增強得體性,更有助于我們開展漢字文化教學。
三.漢字文化教學的策略
1.運用漢字的造字法進行漢字文化教學
漢字對留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他們缺乏對漢字結構的整體認知。從漢字的造字法入手,一方面可以加強其對漢字形體的認知,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漢字的產生,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象形字的教學,可以通過描摹事物的整個外形或顯著特征創造出來,可以直觀的反映出漢字的意義。比如說日、月、人,這些簡單的漢字,都可以從圖形了解到它們的涵義。從這些象形字入手,可以培養學生對漢字的興趣。指事字的教學,可以通過添加抽象的符號來區別字義。比如說木、本、末的區別就在于“木”上的一點添加在何處?!氨尽痹跇淠镜母幖由戏?,表示樹木的根本?!澳痹跇渖姨幖由戏?,表示樹木的樹梢。會意字的教學,可以通過組合部件,整合意義來理解漢字。比如兩個木是“林”,很多樹木是“森”,兩個人一起行走是“從”。形聲字的教學,可以通過偏旁的表音、表義功能理解大部分漢字。比如與“水”有關的都有“氵”,如:江、河、海、溪等。比如“支”作聲旁的讀音相似,如吱、枝、肢等。所以從造字法入手,是最基本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漢字來源,對漢字形體、結構形成初步認知,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字感”。
2.利用漢字的部件音義規律進行漢字文化教學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品的要求不僅體現在使用性,還體現在物品的美觀性和包裝的環保性方便性。在物品的包裝中,是離不開文字的,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命脈,文字的藝術形式是中國的藝術形式的最好體現。漢字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重要的信息傳遞的工具而存在的,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漢字也經過不斷的發展和變化變得越來越有生命力。而且漢字設計的內容日益豐富,其文化內涵的表達也日益的豐富。
因為漢字是最好的傳遞信息的工具,在包裝設計中漢字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商品的包裝到處都是,并且用一些花花綠綠的包裝紙設計來吸引眼球的同時,人們最需要的就是漢字的明確的介紹,和一些藝術的設計比較起來,漢字更是直觀立體的帶給觀眾方便的介紹。
一般的觀者在認知商品的過程中都是通過商品的包裝上的文字獲得商品的屬性信息。要想知道商品內涵和功能,文字設計是包裝設計和商品銷售中最重要的環節,簡潔明了朗朗上口的文字,是商品銷售的重要籌碼。文字設計不但是商品銷售中商家和客戶溝通的橋梁,也是人們對商品的認知度和文化底蘊認知的媒介。
世界上的每一種文字,都有其發展的歷史性,也都是每個文明史的見證者和傳承者。任何產品都是離不開包裝的,而包裝設計的過程是離不開文字的,在商品包裝的過程中,要對文字進行細細的斟酌,注意文字的文化內涵。
活動目標:
1、傳承民族文化,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
2、通過書法訓練,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及細心、耐心、靜心地維持書寫活動的能力。
3、掌握正確的執筆、運筆方法和良好的姿勢。
4、掌握正確的筆劃、筆順和字體的間架結構。
5、學會正確使用書法用具,并養成整潔的習慣。
6、了解中國字的源流演變和中國文房四寶的文化。
7、培養欣賞碑帖和讀貼的興趣。
內容步驟安排
第1—4課時:
(1)漢字的起源(2)漢字的構造
(3)正確的握筆、站立姿勢 (4)簡單線條的練習
第5—8課時:
(1)漢字的點畫
(2)漢字的筆順、結構
(3)漢字形體的演變
第9—11課時:
(1)文房四寶(一)
(2)介紹楷書的幾種書體
(3)指導學習臨帖
第12—18課時:
(1)文房四寶(二)
(2)學習基本筆畫各種橫、豎的寫法以及基本要領
(3)介紹篆、隸書的幾種書體
活動效果:練字提高了孩子們的審美品位,增加了認識和鑒賞能力,培養了孩子們對書法藝術的興趣,為可能走向書法藝術的探索和追求打下了基礎。而且因練字要書寫古人的詩詞聯賦等內容,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豐富了知識結構,促使自己接觸和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咱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傳統文化——剪紙啦!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我次就只介紹介紹剪紙圖畫、剪紙漢字和剪紙旗幡。
剪紙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著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只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活像一個小孩在玩?!?/p>
剪紙漢字也是先拿出一張紙,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漢字,還可以剪藝術字呢!我也曾經剪過,非常的漂亮,不信,你自己試試!你看了準會說很好看,因為這是以前傳下來的嗎!
【摘 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利用甲骨文分析漢字,增強識字趣味性,增強識字知識性,把兒童時期的形象思維與甲骨文字的圖畫形象性結合起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學生識記率,運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字形字體,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為語文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甲骨文起源;教學可行性
甲骨文起源于圖畫,表意性很強,能直截了當、鮮活生動地顯現一個文字最原始的意義,其表意特征具有深遠的內涵和意蘊。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但由于受漢字數量多、形體復雜,小學生年齡低、知識水平不高,教師教學方式沉悶、缺乏創新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學習漢字多采用死記硬背、重復抄寫的方式記憶,十分吃力。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的記憶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如果把兒童時期的形象思維與甲骨文字的圖畫形象性結合起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運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字形字體,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也有助于學生了解漢字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了解古代歷史的文化知識。
本文試著從甲骨文字形特點來分析甲骨文應用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可行性:
一、利用甲骨文分析漢字,增強識字趣味性
甲骨文具有圖畫性的特點,形象直觀,小學生的求知欲強,教師在教授生字時若適當向學生拓展甲骨文知識,介紹甲骨文字形,讓學生在頭腦中出現有趣的圖像,將一個個漢字變活,甚至可讓學生嘗試寫,增強識字的趣味性,這樣既可以學習新知,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實現熟練掌握生字的目的。
小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大量學習表示動物的生字,數量之多使學生容易混淆。教師可結合小學生對圖形的敏感度,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教授這些字,先出示動物的圖片,再出示該字的甲骨文字形,最后帶領學生學習該字的楷體。如:“馬”的甲骨文為■,能看出馬眼、馬鬃、馬尾等形狀;“象”的甲骨文為■,長長的鼻子把大象的顯著特征呈現眼前;“鹿”的甲骨文為■,其頭角四足之形把鹿的特征表露無遺等。雖然這些字的楷體和甲骨文字形不盡相似,但采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通過圖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讓學生在圖畫與字形的比較中進行識字學習,出示甲骨文字形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字體演變過程的奇妙性和趣味性,提高識字效果。
二、利用甲骨文分析漢字,提高學生識記率
“漢字是表意文字,它構形的最大特點是要根據漢語中與之相應的某一個詞的意義來構形。因此,漢字的形體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倍谛W生的識字學習中,他們經常由于分不清字形結構、字體特點或字義而出現錯別字書寫。讓學生初步了解甲骨文,或教師適當引入漢字學知識,可以很好地提高漢字教學質量,讓學生加深對漢字的認識,強化記憶。
如學生經?;煜摆唷迸c“阝”這兩個偏旁,若結合甲骨文和漢字學知識教學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避免錯別字書寫。“卩”的甲骨文為■,像跪坐的人形,帶此偏旁的字多與人的動作有關,如“叩、印、卸”等。而“阝”可分為左耳旁和右耳旁,右“阝”是“邑”的變形,其甲骨文為■,上為囗,表疆域,下為跪著的人形,表人口,合表城邑,因此帶右“阝”的字多與城邑、國別有關,如“都”本義指建有宗廟的城邑,“邦”本義指古代諸侯的封國等。雖然左耳旁和右耳旁不容易混淆,但如果能明確這兩個偏旁的意義,學生就可以更好地識記帶這兩個偏旁的字體意義。左“阝”是“阜”的變形,其甲骨文為■,像山崖邊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勢或升降等意義,因此帶左“阝”的字多與山、山勢高下和階梯等義有關,如“陵”本義指大土山,“階”本義指臺階等。
三、利用甲骨文分析漢字,增強識字知識性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視覺符號系統,它除了記錄語言之外,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幾乎每個漢字都可以描繪出一幅中國歷史文化圖,或者演繹出一段中國歷史文化‘典故’,因而漢字本身就可以被視為文化信息的載體,是一種充滿時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號?!苯處熢诮淌谏謺r向學生介紹該字蘊藏的歷史背景,增強字體的故事性,一方面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更深入了解該字的文化內涵,拓寬知識面。
如:“男”的甲骨文為■,“女”的甲骨文為■,李孝定認為“夫男女之別于文字之形體上殊難表示,故就男女工作之差異以為區別,女蓋象兩手所操有作之形,女工之事多在室內。男則以力田會意,男耕女織有所專司,故制字以見義?!睆闹辛私獾轿覈饨ㄉ鐣懈椀男∞r經濟特色文化。又如:“妻”的甲骨文為■,字形左部像長發女子形,右部為一只手,整個字形表示一長發女子被人手擒持,是上古掠奪婚姻在古文字中留下的痕跡。因此,通過甲骨文的字形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
在小學識字教學課程中,教師只有了解和迎合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特點,教學才能得心應手。結合甲骨文“因形賦義”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降低識字的難度。教師只有在講解漢字時講清漢字的源頭,才能把一個個漢字講活,漢字才不至于僅僅成為語言交際的“工具”,而是具有“人文性”的符號。運用甲骨文知識科學地分析和講解漢字,更有利于學生識字學習,有利于掌握漢字規律,有利于傳承漢字文化。同時,將甲骨文知識適度地引進語文教學課堂,靈活地加以使用,將為教師傳授知識帶來一條新的教學思路,創設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為語文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黃雪梅.幼兒甲骨象形識字教學可行性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張亮.我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反思[D].蘇州大學.2003年
[3]毛顯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邱若君.關于小學識字教學的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5]胡治農.漢字與漢字正字[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3